寧德市值得購買的東西還真多,看著五顏六色的產品,樣樣都想買,但最終我們還是選擇一些最值得買的東西買下來比較好了,購物推薦一些產品供大家參考!
蘆葉(菅)棕,畬族特色食品。用蘆葉包裹經黃堿水泡過數小時的糯米,煮熟悉而成。粽成矩形,約20厘米長,煮熟悉的蘆葉粽為淺黃色,既有粘性又不含糊。要在是糯米中摻少許的豌豆或金甲豆、羊胡子豆之類的“豆粽”,更是芬香而不膩,既悅目又別有風味。
炒粉絲 取上等薯粉絲用熱水燙軟后瀝干,然后在熱鍋中放入食油、蔥燒熱后放入粉絲爆炒,配上少量佐料(多以肉絲、香菇、酸菜、辣椒)炒成。食之滑潤不膩,辛辣香醇,既可當主食,又可作點心。
鴛鴦果 鴛鴦之鄉的屏南縣,出產一種橡子面——鴛鴦果。它是由當地人叫“苦椎”的灌木果實精制而成,俗稱“苦椎干”。制作鴛鴦果至少要經過十幾道工序。除磨漿可用電視外,其他全用手工。十幾道工序下來,原有的苦味蕩然無存。最后制成薄如銅錢、寸來長的細條干品。它具有不生蛀蟲,可以保存多年的特點。食用時須將干鴛鴦果在沸水中滾熟悉,放清水里浸漂使之發秀,瀝水干,加雞汗、蝦仁燔炒,不糊不碎,條條伶俐。若以一把魚腥草,加豬骨湯清燜鴛鴦果,食之不僅清爽可口,而且還能解除痔瘡發作之苦。
三沙粿仔 以其具有集山珍海味于一丸之中的特點而深受人們的喜愛。先將炒熟(或油煎)的花生去膜,將芹菜、香菇、筍干、蔥等切成碎塊,合為一鍋煮熟后盛進盆中。待湯料冷卻后,把三沙出產的精白地瓜粉研成粉末,放進湯盆中與上述佐料攪拌成糊狀。然后,鍋中開始燒油湯,待油湯滾沸后,就用湯匙把盆中的糊狀原料一粒一粒均勻地舀進滾湯中,原料在滾鍋中迅速硬結,形成米果狀,“三沙粿仔”因此得名。“三沙粿他”吃之鮮嫩、香醇,集山珍海味于一丸之中,既可充饑又可品嘗。
芋蛋面 芋頭包 將蒸熟悉的芋頭與薯粉相混攪成團,用“蕃薯切”切成圓條狀,放入滾燙的鍋中,邊切邊煮,拌以牡蠣、芹菜等佐料,即成色味狡特的美食——芋蛋面。古田俗稱“喜樂面”。
將蒸熟的芋頭去皮并拍成泥,和以薯粉揉成一團作皮,再以鮮肉、蔥花、醬油、鹽、味精等制作成餡,捏成面包型,放蒸籠熟即成芋頭包。蒸熟悉的芋頭包柔嫩有彈性。
檳榔芋 原名“山前芋”,福鼎傳統的特產之一。檳榔芋烹調方法多種多樣。制作零星點心時,將其洗凈,切塊泡入開水中煮熟悉。起鍋后,去皮,將熟芋磨成糊狀,按3:1的比例,加入干薯粉,拌攪均勻作為餅皮。喜咸者,用豬肉香菇作餡,制成咸芋餅;喜甜者,以炒花生、炒芝麻、砂糖作餡,制成甜芋餅。喜香脆者,放入油鍋;炸熟悉;喜柔軟者,用芭蕉葉片墊底,放入蒸籠,蒸熟。
魔芋糕 制作時用刀刮掉魔芋芋皮,洗凈,用水泡浸幾個小時,撈出后,用甘薯刨刀,刨成芋絲,裝入蒸籠蒸熟。再把蒸熟悉的芋絲放入舂米的石臼內舂搗,并不斷地加入堿水,直到用手捏芋團既不便又不粘手為止。再把搗過的芋糊放到沸水中煮數分鐘后,凝結成塊,然后烹調食用。
泥釘凍 泥釘,蛆狀動物,生活于灘涂表層,群集而居,身條長約5~7厘米,剛出土時呈土褐色,榨壓洗凈后,呈灰白色。把洗凈的泥釘放入鍋內加水、食鹽煮熟悉,拌些蔥花,冷卻后湯汁自然膠凍即成泥釘凍。食用時用筷子劃成一塊塊,銀灰透明,入口不膩,清淡可口。
臘兔肉 是古田民間年節時特制的佳肴。取宰后整兔置于“米燒”(鍋入入米烤焦)鍋內烤制而成。色澤褐紅油亮,肉后干結細嫩,其味香甜濃郁。切塊拌以生姜曲醋蒸煮,酸辣香甜,為下酒名菜。
江南丸 又名元宵丸,曾榮獲省、地風味小吃特別獎,分甜、咸兩種口味。先將糯米磨成粉后和水制成皮,以糖、芝麻、研碎的花生仁制成的皮里,成湯圓狀,放沸水的鍋中煮熟悉,即可食用。特點是皮薄、肉鮮、味美。
肉丸 用地瓜粉揉芋泥作外殼,以鮮肉、豆腐干、蔥花、醬油、味精作成餡,煎熟即成,醇香可口。
將牛肉剁成肉漿,按1:3的比例與甘薯淀粉混合,加入少量的精鹽和切碎的姜泥以及醬油、椒粉、醋、酒等佐料,搓揉至有很強的粘性后,揉成一粒粒直徑2厘米大的小丸,即是牛肉丸,然后放入蒸籠內蒸熟即成。
黃尖筍 出產于古田縣黃田、水口沿江一帶,尤以黃田炎多。黃尖竹多叢生,清明時節破土而出。采挖標準長25厘米,其中18~20厘米是埋在土里的部分,呈黃色,出土部分為青綠色。多腐殖質的松土地帶出生的,筍質最好。黃尖筍不必預煮去汁,而像一般蔬菜一樣要即時烹調處理。它可以熱鍋快炒而保其清脆,亦可清湯燒煮而留下甘味;它可以雜以腌菜、肉絲炒煮以富含多味,亦可單獨下鍋自求清正品味。
繼光餅 俗稱光餅、掛餅。以面粉為主,經發酵后,佐以精鹽,制成直徑約3.4厘米、厚1厘米左右、中心有一細孔的小圓體,經炭火烤熟后,餅的表面似有一層薄殼,黃中帶紫,餅囊像蒸熟的饅頭,疏松柔軟,味道香脆略帶咸味,十分可口。
豆干片 為片狀豆腐干,鮮黃色,厚約2毫米,食用時染成鮮黃色,切成長約20厘米,寬約10厘米的長方條,質柔韌而味香。
麥芽糖 麥芽糖有兩種:一種叫地瓜糖,一種叫米糖。
地瓜糖 是用“新種花”地瓜與麥芽做的。把洗凈的“新種花”刨成條狀的地瓜米,倒入鍋內,和著七成的水煮熟后,裝進大圓木桶。接著把一籃嫩綠的麥芽舂碎,摻入缸里,攪拌均勻后,蓋緊桶口,發酵兩個小時,再用編織袋濾去渣。然后將汁液擱下鍋里加熱、蒸發,直至湯水中出現“牛眼泡”或“米篩花泡”時,用筷子打橫向鍋里一沾,迅速拿起,對著嘴輕輕吹氣,倘若汁液不滴落,表明火候到了,糖熟了。
米糖 是用米漿、姜片與麥芽制成的。先把稀釋后的米漿與姜片置于鍋里燒滾幾下,滅火后,再加入舂碎的麥芽進行發酵。其余制作過程與地瓜糖相同。
麥芽糖的特點是透明、有韌性,輕輕一咬后會留下清晰的牙痕。地瓜糖呈琥珀色,給人的口感是柔且甜;而米糖是米黃色,給人的口感是甜中帶著淡淡的辣味。它對治療胃功能衰弱與腸滯留等疾病均有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