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茜巖石寨是一處人跡罕至的丹霞地貌區(qū)。早在明代,寧化歷史文化名人李元仲在《寧化縣志。山川志》中就有這樣的描述:“曰巖石寨,一曰寶池石,以寶池寺在巖前也。石介居平疇古道中,遠瞻嵬削。”
水茜巖石寨位于寧化東北部的水茜鄉(xiāng)境內, 距寧化城區(qū)29公里,是一處人跡罕至的丹霞地貌區(qū)。北為蕉坑村巖石寨景群,距水茜約1公里,面積約2平方公里。主要由晚白堊系沙縣組紅色砂礫巖、礫巖組成。在NE、NW向二組垂直節(jié)理控制下,經流水侵蝕,風化剝落,重力 崩塌等外營力作用,形成了雄偉的山峰、長城似的巖墻,圓形的巖柱和陡直的赤壁等。溝谷溪流為閩江源之支流。河床呈“石槽”型,三面均為巖石,成為獨特的"人造"梯形斷面河,河上架有古建筑的風雨橋(屋橋)。組成了雄峰、赤壁、綠水、青山、屋橋的水墨丹青畫。
清初李世熊《寧化縣志?山川志》寫道:巖石寨。石介踞平疇古道中,遠瞻嵬削,及巔乃復迤平。石穴玲瓏數處,一洞獨豁數丈,鄉(xiāng)人亦避寇于此。咸豐八年(1958年)石達開的太平天國軍過境時鄉(xiāng)民避流寇之所。聽老一輩人說整個石寨還有許多有趣之處——墩子寨(谷倉)、椅凳崖、桶王巖、崖婆咀、和尚頂等。據說古時,巖石寨還有兩個稀為人知的名稱——威膽山,寶池石。
特色景觀
屋橋
指橋面上構架屋式建筑以供行人遮陽避雨,甚或兼具祭祀、交易功能的橋,也稱廊橋、陰橋或風雨橋。在人類橋梁建筑和園林景觀設計中,屋橋這一建筑樣式,自古以來廣為應用,在我國已有約2000年歷史,早在漢朝就有關于“屋橋”的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