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古剎南普陀寺居于鷺島名山五老峰前,背依秀奇群峰,面臨碧澄海港,風景絕佳。曾馳名中外的南普陀在解放后得到了復振,如今古剎新生,法運昌隆,臻歷史之鼎盛,劃時代之光輝。
南普陀寺在廈門島南部五老峰下。始建于唐代,為閩南佛教勝地之一。寺內天王殿、大雄寶殿、大悲殿建筑精美,雄偉宏麗,各殿供奉彌勒、三世尊佛、千手觀音、四大天王、十八羅漢等。藏經閣珍藏佛教文物豐富多彩,有經典、佛像、宋代銅鐘、古書等,明萬歷年間血書《妙法蓮花經》和何朝宗名作白瓷觀音等最為名貴。寺宇周圍保留眾多題刻,著名的有明萬歷陳第、沈有容題名石刻和清乾隆御制碑。寺后崖壁“佛”字石刻,高一丈四尺,寬一丈。寺后五峰屏立,松竹翠郁,巖壑幽美,號“五老凌霄”,是廈門大八景之一。
特色景觀
天王殿
天王殿屹立于寺院中軸線最前端,歇山式重檐飛脊,軒昂宏偉。殿前為入寺正中大門,兩只威武的大石獅雄踞門廊東西兩側。跨門進殿,兩側四大天王怒目環(huán)視。正中彌勒菩薩坦腹露胸,常開笑口,給人以歡喜信受的美感,殿后韋陀菩薩覆掌按杵而立,威武異常。
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是寺院的主體中心,崇宏雄偉,殿前石庭平舒寬展,正中寶鼎香爐巍立,兩側白石寶塔高矗,更顯廣庭崇殿的莊嚴肅穆。大殿兩側羅漢堂朝拱主殿。主殿正中供奉三世尊佛高大塑像。殿后供奉西方三圣(阿彌陀佛、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大殿是寺院僧眾早晚課誦和法會朝拜參修的殿堂,也是佛門鐘磬長鳴、法燈不滅的心臟。大雄寶殿石柱上有副對聯:"經始溯唐朝與開元而并古,普光被夏島對太武以增輝。"這副對聯將寺廟開基的年代和地理位置說得清清楚楚,那就是說寺廟在唐朝就有了。
大悲殿
大悲殿是寺院的另一主殿,奉千手觀音。清初施瑯始建,稱大悲閣,為南普陀改稱之由來。殿立于大雄寶殿后石砌多角形高臺上,中隔兩段石階近三十級。主殿呈八角形三重飛檐,中間藻井由斗拱層層迭架而成,造型巧妙,結構嚴密,俗稱蜘蛛結網。閩南信眾崇奉觀音菩薩,香火鼎盛。
藏經閣
位于中軸主體建筑最高層,歇山重檐式雙層樓閣。上層藏經,下層法堂。閣樓上下層,三面臺廊回護,圈以白石雕欄,倚欄前望,三殿巍峨盡收眼底。仰首后顧,層峰疊翠,垂手可攀。
其它
南普陀寺主殿雙側回廊內外,原分布著僧眾修持生活的堂院樓舍,如鐘鼓樓、客堂、五觀堂(齋堂)、職事堂(庫房)、僧舍樓房、學院院舍等建筑。八十年代以來,舊有堂院大都翻修一新,還新建多座樓堂。如東側的海會樓、普照樓;西側的方丈樓、學院教學樓、僧舍樓、太虛圖書館、佛教協會辦公樓和西側外的上客堂兩座接待樓。一九九二年還在西側般若池畔,新建一座恢宏雄偉的大禪堂。堂高三層,呈八角形重檐飛脊,覆以黃瓦皇冠式大屋蓋,周圍白石雕欄,造型新穎,結構精巧嚴密,既顯其富麗堂皇,又不失其莊嚴肅穆。寺前新建兩方石塔,如倚天雙劍,高插藍天。造型仿自泰緬佛塔,為閩南所僅見。
自助指南:
1、門票價格:3元/人
2、開放時間:8:00~20:00
3、交通指南:乘坐1路,17路A線,15路,18路,82路,21路,29路公交可達。
4、最佳旅游時間:南普陀寺每年有5次大型法會,即正月十六日至正月十八日的拜三千佛法會,四月初八日的浴佛大法會,七月十五日的盂蘭盆大法會,十月十五日至十月二十一日的水陸法會和十二月初八至十二月十七的拜萬佛大法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