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粄,是客家人過節,招待親友的一種風味小吃,香、嫩、爽。 “黃粄”的制作的原料是禾米和黃粄樹。禾米是糯米中特有的品種,吃起來有種獨特的香味,因產量很少,所以用來做黃粄多。
黃粄的制作方法頗有講究。采砍山上的黃粄樹,然后將黃粄樹曬干后燒成灰,放在水中浸泡過濾,除去灰渣后把灰水與淘洗干凈的禾米加少許生石灰混合浸泡48小時后就是“黃粄米”。把“黃粄米”放進木甑中隔水蒸4個小時,蒸熟后就是黃燦燦的“黃粄飯”了。趁熱把“黃粄飯”盛在一個大石臼中,經過人力用木棰舂二十分鐘左右,“黃粄飯”則成了金黃而香嫩的“黃粄團”。最后,把打好的“黃粄團”揉搓成圓塊狀。一般把打好的“黃粄”放到在陶制的甕中加蓋密封保存,一個多月都不會變質,可隨食隨取。
黃粄的吃法有多種多樣,即可切成小塊,灑上一些白糖吃,也可用蔥、姜、香菇、鹽等配料制成香氣撲鼻的蔥姜水,把黃粄沾著這蔥姜水吃。另外,還可將黃粄炒著吃,或者煮著吃等等
黃粄,最常見的吃法就是小炒、煎或蘸調料吃。蘸的調料,有甜也有咸的,各有各的味道。炒黃粄,通常用的配菜就有好幾樣,豬肉、冬菇、魷魚干、冬筍、蒜葉等,吃起來口感更贊。炒黃粄,可以當小吃,也是下酒下飯的好料,更是過節家中必備的一道小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