兜湯,在客家話里是端在手上的肉湯。兜湯,在客家一種很普通的湯,不是主食,可以做點心實惠又便宜,香味濃郁,順滑適口。
兜湯的制作簡單卻很講究,主要有“豬兜”和“牛兜”兩種,還可以用鴨肉做。如果做豬肉兜湯,取上等豬瘦肉,切成指頭大小,采用橫切法,切斷肉纖維。將切好的瘦肉拌入食鹽、味精、醬油和香油,用手抓勻后加適量地瓜粉,用雙手用力搓勻,力度可稍大些,盡量使肉和地瓜粉相融,直到將地瓜粉深深漬進豬肉纖維內(nèi)為止。
煮“豬兜”用滾水,將搓好芡粉的肉放入翻滾的水里,開鍋就可以了,一定記得先關(guān)火,否則就不脆嫩了,湯里可以加入黃瓜絲、蘿卜絲、香菇絲、魷魚、墨魚、麻油、蔥末、姜絲。牛兜的制作工藝與豬兜基本相同,唯一不同的是牛兜可以一煮再煮,直到煮爛為止。
清早打一碗熱乎乎的兜湯,隨意坐下,埋頭呼嚕呼嚕地吃,雖然草根了點,卻別有一番風(fēng)味。加上一個饅頭可以應(yīng)付一上午,晚間那就權(quán)當夜點充饑了。
在長汀、上杭、永定和連城的老街小巷,現(xiàn)在還可以吃到兜湯,只是做法有所不同,風(fēng)味各異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