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山位于市最著名的風景區。鼓山并不算高,最高峰海拔925米,但是山上勝跡眾多,林壑幽美,引人入勝。鼓山的一大特點是摩崖題刻比比皆是,其中不少是歷代名人的題刻,有著很高的文物價值。據統計,鼓山的摩崖題刻不下300余處,宋代的題刻就達109處,這說明早在宋代,鼓山就是文人達官賞覽勝景的所在。現存題刻最早的是靈源洞東壁宋慶歷六年(1046年)蔡襄等人的題名,其文曰:“邵去華、蘇才翁、郭世濟、蔡群謨慶歷丙孟秋八日游靈源洞”共二十四字,楷字,字徑40厘米。蔡君謨即蔡襄,時任福州知州。蔡襄是宋代四大書法家之一,其余三人為蘇軾、黃庭堅、米芾。在一處壁上刻有“忘歸石”三個大字,筆力遒勁,字徑約70厘米,也是蔡襄所書。蔡襄的這些題刻,被認為是書法藝術的珍品。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也在鼓山留下了字跡。在大頂峰磐石上刻有“天風海濤”四個在大字,即為朱熹所書。朱熹還寫了一字徑達四米的“壽”字刻在喝水巖石壁上,是福建座崖石刻中少見的大字。鼓山刻石,上起北宋,下迄清代以至當代,前后延續近千年,內容豐富,字體隸、行、草、楷俱全,是福建古代石刻最多最集中的地點,堪稱福州碑林。它對研究我國古代書法藝術的歷史和發展,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鼓山的景點很多,有名稱的就達160多個。這些景點基本上是以涌泉寺為中心,分東西南北四路。涌泉寺在山腰,相傳因寺前有一股泉水涌出地面而得名。“涌泉寺”的匾題,是康熙手書。此寺始建于后梁開平二年(908年),明代曾兩次毀于火,明天啟七年(1627年)重建,清順治、康熙年年間又幾次擴建。目前,寺基本上保持了明嘉靖年間的布局和明、清兩代的建筑物。游覽鼓山的人,一般是先到涌泉寺,然后再去尋幽探勝。東路有回龍閣、靈源洞、喝水巖、龍頭泉、白猿峽、水云亭、聽水齋、甘露松等25景。想欣賞古人題刻的,就走東路。鼓山的題,多集中的靈源洞、喝水巖一帶,幾無隙地。西路庵堂巖洞羅多,最著名的是達摩洞十八景(俗稱十八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