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曲藝之一:南曲
的民間曲藝,流傳甚廣,歷史悠久,題材廣泛。有描寫日常生活,傾吐男女愛情,再現勞動情景,傳播知識趣聞,歌頌古代英雄等等,但基本上沒有文字記載。解放后,曲藝工作者才創作了大量作品,始有文字記載。廈門民間流傳的曲藝種類很多,主要有南曲、歌仔戲、高甲戲、梨園戲和答嘴鼓等。
南曲。又稱南樂、南音、南管,相傳為五代孟昶整理古華夏之音而創立的。孟昶也被視為南曲祖師。又據民間傳說,南曲是唐朝末期閩王王審之兄弟入閩時帶來的,原是宮廷高雅音樂,傳入民間后,與民間樂種逐漸融合,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又受到元曲、昆曲、弋陽腔等的影響,形成了一種地方色彩濃厚的樂種。
民間曲藝之二:歌仔戲
歌仔戲。誕生于臺灣宜蘭地區,是閩南地區和臺灣的主要劇種之一。300多年前,鄭成功收復臺灣,大批官兵眷屬屯居。他們帶去閩南地區錦歌車鼓等民間樂曲,豐富了臺灣的地方音樂。臺灣民間逢年過節迎神賽會,時常組織民歌民謠、錦歌車鼓、列隊游行表演,俗稱“歌仔陣”。19世紀末,受亂彈、四平、京戲傳入的影響,根據故事情節,裝扮角色演唱,并經常在廣場拉個圈子表演,被稱為“落地帚”。20世紀初,宜蘭縣歐來助創作“七字調”,傳播演出,很受歡迎,遂以七字調為主要樂曲,組織劇團表演,定名為“歌仔戲”。宜蘭縣成為誕生歌仔戲的搖籃地。
民間曲藝之三:高甲戲
高甲戲。又名戈甲戲、九角戲,亦稱大班、鼓班,為閩南主要劇種之一。流傳至今已有200多年。大約150年前傳入廈門。
高甲戲最初原是一種化裝游行的演出。閩南沿海農村,每逢迎神賽會或喜慶節日,人們喜歡扮成梁山好漢,排列成隊,在節奏強烈的民間樂曲伴奏下,作即興表演,當時叫做“宋江陣”,后來發展成為專業戲班。因為演宋江的戲最多,就被稱為“宋江戲”。宋江戲表演偏重武打,劇情內容也比較簡單,后吸收梨園戲和木偶戲的劇目和表演藝術,漸次發展成為有文有武的“合興戲”。到了清末,又吸收了徽劇、江西弋陽腔和京戲等的表演藝術,逐漸形成有獨特風格的地方劇種“高甲戲”。
民間曲藝之四:梨園戲
梨園戲。形成于宋末,流行于泉州一帶。明末清初時傳入廈門。薛起鳳《鷺江志》記述“當時民間風俗,上元、端午、中秋,各街巷皆搭臺演戲或一月半月”。當時廈門還沒有其他劇種傳入,演的就是梨園戲。周凱《廈門志》記述:“閩中土戲,謂之七子班,廈門前有《荔鏡傳》,演泉人陳三誘潮女黃五娘私奔事……觀者如堵。”這里說的七子班就是梨園戲的別稱,《荔鏡傳》是梨園戲劇目。20年代歌仔戲傳入時,廈門尚有“雙珠鳳”等梨園戲班。到40年代前后,直至50年代初,廈門城鄉尚有梨園戲演出。
民間曲藝之五:答嘴鼓
答嘴鼓。是流傳于閩南、臺灣一帶的曲藝品種,以閩南方言表演,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它以韻語對話為主要形式,其藝術手法幽默、風趣、詼諧,成為閩臺人民喜聞樂見的民間曲藝形式之一。
潮劇
潮劇,流行于廣東汕頭、福建南部及臺灣等地區。主要受外地傳入在弋陽腔、昆腔及漢調的影響,形成于明代中葉,在劇目中保留了很多宋元作品,如《陳三五娘》、《掃窗會》、《蘆林會》等。
閩劇
閩劇,流行于福建地區的戲曲劇種。興起于明中葉,到清代時已基本形成,只是規模較小。20世紀初愛京劇影響規模漸大,聲腔基本完備,包括逗腔、洋歌、江湖、小調和板歌五種。劇目有《煉印》、《天鵝宴》等
贛劇
贛劇,流行于江西省東北部的戲曲劇種,由明代的弋陽腔發展而來,系由弋陽腔、青陽腔、昆腔、亂彈等多種聲腔組成的劇種。劇目有《竇娥冤》、《荊釵記》、《珍珠記》、《還魂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