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城縣,原名蓮城,地處閩西北部,宋紹興三年(公元1133年)置縣,人口33萬,是省著名的林區、紅心地瓜干生產基地、蘭花培植基地和全國唯一藥用鴨──連城白騖鴨養殖基地。境內山川秀麗,風景 眾多,人文薈萃,擁有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冠豸山、世界A級自然保護區──梅花山、 明清時期全國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之一──四堡、明清建筑永隆橋、文昌閣、云龍橋等景點,姑田游大龍、羅坊走古事、北團游大棕等客家民俗民風活動也別致奇特。
"連城山水,價值連城"。冠豸風景區方圓123平方公里,中心景區面積51 公里,屬典型丹霞地貌,素與武夷山有"北夷南豸、丹霞雙絕"之稱;區內鑲嵌著翡翠般的石門湖,碧水映丹山,雄奇且清麗,有"陽剛天下第一,陰柔舉世無雙"之譽;區內歷史悠久,宋代就被稱為"八閩名勝","上游第一觀"(汀江、閩江、 九龍江上游第一名勝),古有紀曉嵐、林則徐等名流英豪之題匾,今有趙樸初、 羅丹等一代名家之石刻,人文蘊藏蔚成大觀。
連城山水價值連城
一、 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冠豸山
冠豸山因形似古代獬豸冠而得名。冠豸山平地兀立于連城城東,"不連崗自高,不托勢自遠。"。景區方圓123平方公里,集山、水、巖、洞、泉、寺于一身,雄幽奇秀,素有"陽剛天下第一,陰柔舉世無雙"的美稱。冠豸山風景名勝區由冠豸山、石門湖、竹安寨、旗石寨、九龍湖五大景區組成。目前,冠豸山、石門湖、竹安寨三大景區已對游人開放。
1、冠豸山
冠豸山,位于城東郊,宋稱"東田石"。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代縣尹馬周卿率千人上山,開辟蒼玉峽、云棧、丹梯、冠豸、桃源等13景,并以篆體或隸書刻石標名。馬周卿潛心山景,觀那層巒疊嶂,萬石紛披氣勢,望之似萬朵瓣瓣舒展鮮麗的荷花,隨風搖曳在青標翠蓋之間,遂將其改名"蓮峰山"。
前山的滴珠巖高壁直立,端莊嚴整,形似"獬豸冠",馬周卿題刻"冠豸"為相之標名。至明代,精通古文辭、尤工楷法草書、喜好游歷名山大川、吟詠佳景的邑人庠生黃公甫,在此題刻字徑數尺、矢勁鐵強的"冠豸"二字。傳古有靈獸名豸,似羊而獨角,又稱"神羊",亦叫"獬豸",能辨曲直。遇惡人則以角觸之,法官可據此判斷是非。春秋時楚文王曾獲此獸,依其形制成王冠,稱"獬豸冠"。秦滅楚,以此冠賜給御史大夫。后經漢、唐至宋、明,獬豸冠一直是御史之類監察官及司法官的專用制帽,所以又稱"法冠"。清代御史雖不戴此冠,但其官服的前后仍繡有獬豸的圖案,表明作為執法監察官的性質。由于豸冠的含義正好符合歷代連城人民祈盼執法無私、公正廉明盛世到來的愿望,登山賞景便稱"上冠豸",于是蓮峰山漸次淡忘,冠豸山成了正名。
正面游山,輕車可直達山腳,拾級而上,景點相隨,遠近輝映,各具特色,令游人目不暇接。
2、石門湖
石門湖位于冠豸山東南,并與冠豸山景區緊相毗鄰,舊稱"石門巖",為連城昔日八景之第二景--"石門宿云"所在地。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連城城郊嚴重缺水,明知石門巖清水常流但無法引用。民間曾經流傳著一首民謠:"石門巖,拱橋背,大小蚊龍有一對,要是有人鎖得住,世代不用吃糠菜。"大、小蚊龍山是石門巖的主體山,鎖住蚊龍為的是治水,周邊群眾深受干旱之苦。解決農田灌溉和群眾生活用水成為強烈的呼聲。1970年9月3日,連城縣成立石門巖水庫工程指揮部,9月15日正式動工,于1975年5月完成施工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