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超過千億元大關,達1003.27億元,綜合經濟實力名列全國26個省會城市前列。社會事業蓬勃發展,先后榮獲“全國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城市”和“全國城鄉綠化先進集體”稱號,三次被評為“全國科技興市先進城市”,連續四次獲得“全國雙擁模范城”稱號,榮膺“國家衛生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稱號。在經濟保持快速增長的同時...福州簡稱榕城,是省省會城市,全省的政治、經濟、科技、教育和文化中心。地處福建東部沿海,閩江下游,東瀕東海,與臺灣隔海相望。福州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9.7攝氏度左右。全市總面積11968平方公里,2000年末總人口639萬人,其中市區面積1043平方公里,人口212萬人。福州現轄五區二市六縣。即:鼓樓、臺江、倉山、馬尾、晉安五個區;福清、長樂兩市;閩侯、羅源、連江、平潭、閩清、永泰六個縣。設33個街道辦事處,158個鄉鎮。
自古以來就是著名的商貿港口城市,是我國“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門戶。它正式成為港口始于漢朝,鴉片戰爭后,福州被辟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是大宗進出口貨物的集散地。經過解放后50多年的發展,福州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尤其是改革開放20多年,更是福州城市發展史上最輝煌的一頁。1984年成為全國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全國對外開放的14個沿海港口城市之一;1985年列為全國經濟體制改革綜合試點城市;1990年成為全國35個國內生產總值超“百億元”的城市之一,1991年進入首批“中國城市綜合實力50強”和“城市投資硬環境40優”城市行列;1997年城市綜合實力在全國219個市地級以上城市中居第24位。2000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超過千億元大關,達1003.27億元,綜合經濟實力名列全國26個省會城市前列。社會事業蓬勃發展,先后榮獲“全國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城市”和“全國城鄉綠化先進集體”稱號,三次被評為“全國科技興市先進城市”,連續四次獲得“全國雙擁模范城”稱號,榮膺“國家衛生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稱號。
在經濟保持快速增長的同時,福州市的經濟結構調整也取得了階段性進展,產業結構日趨合理,第一產業比重逐年下降,第二產業比重穩步上升,第三產業比重基本穩定。農業經濟適應市場需求變化,大力調整生產結構,發展多種經營,改善農產品品種和質量,農業結構進一步調整。目前,全市已形成以水產業為支柱,糧食、畜禽、蔬菜、水果、花卉和食用菌為主導的產業結構,農業生產穩步發展。工業經濟按照“舉實業、壘支柱、擴規模、創名牌、爭市場、增效益”的產業方向發展,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加大對重點支柱行業和名牌產品的扶持力度。工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電子、機械等支柱行業快速發展。
福州優越的地理位置也給對外貿易帶來了得天獨厚的優勢,福州在對外經濟保持平穩發展的同時,還進一步朝著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方向推進。出口商品結構調整力度進一步加大,呈現出出口市場多元化,對外貿易持續發展的良好局勢。2000年全市出口總值27.03億元,比上年增長33.4%。
同時,開發區的不斷完善,使福州越來越受到海內外商家的青睞,“福州國際招商月”“海峽兩岸科技成果交易會”等大型招商經貿活動,更是吸引了眾多外資來榕投資興業。投資軟環境的進一步改善,使福州利用外資質量和結構不斷完善,投資領域由塑膠、食品等傳統行業向機械、化工、建材等行業以及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九五”期間,福州實際利用外資額48.33億元。外經貿的飛速發展,促進了福州綜合經濟實力的增強,福州已經成為對外經貿發達,外商投資最具吸引力的地方之一。
作為一座歷史文化名城,福州有著2200多年的建城史,在公元前202年,閩越王無諸就在此筑城建都,稱為“冶城”。唐開元十三年(725年)設福州都督府,始稱“福州”。五代梁開平二年閩王王審知擴建羅城,將風景秀麗的于山、烏石山、屏山圈入城內,使福州形成“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獨特城市,“三山”也就成了福州的別名。北宋治平四年(1067年)郡守張伯玉,編戶植榕,此后,滿城綠蔭蔽日,暑不張蓋,所以得“榕城”之美稱。
福州素有“海濱鄒魯”之稱,歷史上有無數出類拔萃的人物,他們當中有五代開閩的王審知,南宋愛國名相李綱,近代民族英雄林則徐,啟蒙思想家嚴復,文學家林紓,辛亥革命烈士林覺民,海軍元老沈葆楨,“二七”革命烈士林祥謙,文學大師謝冰心,科學家侯德榜、高士其、陳景潤等等。他們的行跡,故居和祠墓,至今有許多仍完好無損。福州還保存有大量的文物、名勝、古跡,其中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6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64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400余處。著名的文物有:建于1000年前的我國長江以南最古老的木構建筑華林寺,立于1000年前的、被譽為“天下四大名碑”之一的“恩賜瑯瑘王德政碑”,距今1200多年、被稱為書法藝術“世寶”的唐篆書名家李陽冰親書的烏石山摩崖石刻和至今仍保留完好的唐宋古街巷組群“三坊七巷”
。
福州是中國優秀旅游城市,也是一座獨具特色的旅游城市。風景名勝無數。福州第一勝景鼓山,國家級重點佛教寺院、旅游名勝西禪寺早已蜚聲海內外。福州現有公園33座,其中最古老的古典園林西湖,已有1700多年歷史,經過多次整治,如今楊柳護堤、碧波蕩漾,宛若青春少女;近年來新開辟的金牛山公園是全國一流的現代化公園之一;閩江公園(北園)有七大景園,全長5.6公里,集景點和人文景觀為一體。還有郊縣平潭海壇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永泰的青云山、方廣巖,福清的石竹山,連江的青芝山,閩侯的十八重溪等等。這些名山秀水,風景如畫,與悠久的歷史、多彩的文化相映生輝,吸引著無數的中外游客。福州旅游設施齊全,一批高水準的賓館、酒店拔地而起,至今星級及旅游定點單位酒店有64家,其中星級飯店47家,五星級酒店3家。福州交通發達,民航、鐵路、陸路交通與全國各大城市聯成網絡。市內公交方便,擁有公共汽車營運車1469輛,日客流量73.8萬人次,出租車4761輛,旅行社83家。從業人員素質日漸提高。
福州民間工藝久負盛名,傳統的工藝品脫胎漆器、角梳、紙傘,過去被稱為“福州三寶”,具有1500多年歷史的壽山石雕和200多年歷史的脫胎漆器尤其名揚中外,與軟木畫被稱為“榕城三絕”。
福州的飲食文化歷史悠久,具有濃郁的南國地方特色,尤以烹制山珍海味而著稱,在烹飪界獨樹一幟。以福州菜肴為代表的閩菜,是我國八大菜系之一。名菜“佛跳墻”名揚海內外。魚丸、太平燕、芋泥、線面等是地方獨特的風味小吃,遍布大街小巷。
福州文化沉淀深厚,特殊的民俗風情,尤其是具有悠久歷史的閩劇、評話和民間音樂古典十番等傳統藝術令旅居海外的福州鄉親魂牽夢繞,成為他們回鄉探親旅游、投資置業的紐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