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一個由移民組成的社會。海南島原先沒有人居住,大約在3000多年前,古百越族的一支從兩廣橫渡瓊州海峽到達海南島,這就是今天黎族的祖先。后來,漢族、苗族、回族等民族相繼移居海南,逐步形成海南今天多民族聚居社會。經過歷史演變,各民族的某些特征在不斷被同化,但是作為本民族最基本特征的方言被世代保留和延續焉。形成了今天眾多的海南方言。
海南話屬漢藏語系漢語閩南方言,全省有500多萬人使用,約占全省總人口的80%,是海南使用最廣泛,使用人數最多的方言。主要分布在海口、瓊山、文昌、瓊海、萬寧、定安、屯昌、澄邁等市縣的一些地區。在不同的地方,海南話的語音和聲調有所不同,但相互之間一般均可通用對話。海南話通常以文昌口音為標準音,海南各地廣播、電視的海南話播音以及招考的海南話播音員一般也以文昌口音為標準音。海南的傳統瓊劇也以文昌口音為唱腔。
在詞匯語法方面,話最明顯的是保留了不少古漢語詞語。如“禾(稻子),索(繩子),面 (臉),箸(筷子),行(走),走(跑),耍(玩)”。還有一些具有本方言特色的詞,如"目仁(眼睛)目汁(眼淚)"等。
黎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黎語支。黎族的語言有本地、美孚、加茂等5個方言。全省有110萬人使用,是海南少數民族中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主要分布在瓊中、保亭、陵水、白沙、東方、樂東、昌江等7個自治縣和三亞、五指山兩市。
臨高話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比較接近壯語。海南約有50萬人使用,主要分布在臨高縣境內和海口市西郊的長流、榮山、新海等地。
儋州話屬漢藏語系漢語粵方言系統,海南約40萬人使用,主要分布在儋州市北部、西部地區以及昌江、東方市的沿海一帶地區。
軍話屬漢藏語系北方方言西南官話系統。據史書記載這是古代從大陸遷來海南的兵士和仕官留下的語言。海南約有10萬人使用,主要分布在昌江、東方、儋州、三亞的部分地區。
邁話屬粵語方言系統,比較接近于廣州話,主要分布在三亞市的崖城和水南地區,使用人數不多。
苗語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使用人數約5萬余人,是海南苗族的語言。主要分布在海南島中、南部的瓊中、白沙、保亭、通什等民族自治地區。
回輝話的系屬目前學術界尚未定論。是海南回族的語言。約有6000余回民使用。主要分布在三亞回輝、回新兩村。
村話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跟黎語比較接近,使用人數約10萬人,主要分布在東方、昌江兩縣的昌化江下游兩岸。
客家話客家方言。僅三亞港附近的漢族水上居民使用。
此外,解放后特別是海南設為經濟特區以來,從大陸遷來海南的外地居民中,也有使用白語、客家話、潮州話、浙江話、云南話、福建話、上海話、北方話等語言的人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