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jié),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tǒng)佳節(jié),但是,在的大多數(shù)地方,包括我的家鄉(xiāng),它是最要的節(jié)日但不是最熱鬧的節(jié)日(最熱鬧的節(jié)日要數(shù)“軍坡節(jié)”)。
春節(jié)來臨的前幾天,人們要做的事情很多,農歷12月25—28日,是大衛(wèi)生、大清潔的日子。家鄉(xiāng)俗稱“采屋”(海南話),就是用傳統(tǒng)特定的清掃工具(故鄉(xiāng)一般用青竹枝葉捆成幾把大掃帚)來清掃屋頂、屋檐及墻壁上堆積的灰塵、蛛網(wǎng)等臟物。“采屋”也不是便隨“采”的,要挑選吉日才能“采”。而且按照規(guī)定,一把掃帚不可同時掃兩間屋,也就是你家有幾間屋便做幾把大掃帚,一把掃帚也不可重復用兩次,掃過就得扔,不可留著用,這很講究。
家鄉(xiāng)所說的“采屋”是一個大的概念,這里除了清掃屋宅的灰塵臟物外,還包括清洗家具、衣被、打掃庭院衛(wèi)生等,這些都統(tǒng)稱為“采屋”。 每到這個時候,村婦們都很關心這件事,見面第一句話便是:“你家‘采屋’了嗎?”
“采屋”完后,農歷28和29兩天是做年糕。年糕的配料很簡單:糯米和黑砂糖,做法也不復雜。其實,這年糕一點都不好吃,特別是小孩子更不喜歡吃,只是這是約定成俗的習慣,過年一定要做的,年三十祭祖的時候也不可缺年糕,因此,即使不想吃也必須做,這是規(guī)定。
年三十是一家大小團圓也是最忙碌的一天,這一天,出門在外的親人都已經(jīng)回到了家。當家的男人都趕在這一天上墟去買年貨,一般都是早七、八點上到墟上,匆匆買完年貨趕在十點左右回到家。回家后一家大小便貼門聯(lián)的貼門聯(lián),殺雞的殺雞、洗菜做飯的洗菜做飯,一片忙碌而喜慶。
下午三、四點的時候,基本上忙完了一切,當家的便端著祭品到正堂去祭祖,祭完祖后還要祭灶神、財神和土地公,一一祭拜完畢后便開始燃放鞭炮。到了這個時候,“噼哩啪啦”的鞭炮聲便在整個村子里此起彼伏地響成一片,經(jīng)久不息,熱鬧非凡。
一般下午七點左右,一家老小便圍在一起共進年飯。年飯如果家境好一點的就豐富一些,但雞、魚、豬肉是少不了的,再來幾瓶米酒王、啤酒、可樂,一家甜甜美美,邊吃年飯邊看電視,其樂融融。
年三十晚,小孩最高興的事并不是吃年飯,而是穿新衣裳和領壓歲錢。記得小時候,早早便洗完了澡,趕在吃年飯前換上漂漂亮亮的“過年衣”,穿上新鞋,吃完年飯后,便等著父親給壓歲錢。記得從出生直到初中畢業(yè),我從父親那里領過最多的壓歲錢是5元錢。因為我是老大,所以領得最多,弟妹總要少我一、二塊。我領5塊,排老二的弟弟便領4塊,排老三老四的兩個妹妹平等,各領三塊。
領了壓歲錢后,我們便興高采烈的跑出去跟村里的小伙伴們玩耍、放鞭炮、互相炫耀自己的新衣服、攀比誰的壓歲錢多。每一次,我的壓歲錢都是最少的。
大年初一這一天是鄉(xiāng)下人真正的“休息日”。農民一年到頭忙忙碌碌,直到這一天才算有一天完整的休息日。這一天,除了做飯外,什么活兒都是禁止做的。即使是打掃衛(wèi)生也得等過了初三(俗稱“谷口”——海南話)后才能打掃。
在這一天,人們早早便起了床,早飯是“吃齋”,只能吃豆腐、粉絲、青菜等素菜,但魚例外,吃魚是為了圖個好兆頭——年年有“魚”(余)。吃飯的時候極嚴肅,不許亂打鬧嬉笑,不許說“不想吃、不吃了、不好吃、吃不完”等忌諱的話。
吃完早飯后,老年人和婦女們便三三五五的來到村里的共眾娛樂場所,聚在一塊,或聊天或看電視里面播放的瓊劇。年輕人和男人便打牌、打麻將、推牌九……賭博娛樂。小孩們便滿村奔跑,嬉戲玩耍、放鞭炮,一片歡樂詳和,許多人都是忘了吃中午飯的。
年初二,便有人下地做活了。過了初三“谷口”,便開始走親訪友,互相拜年。我們那邊一定要過了“谷口”才能串門拜年的,如果沒有過“谷口”,主人一般都不歡迎別人來串門拜年,也不會到別人家去串門和拜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