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歌謠
黎族人民男女老少都愛唱歌。黎族歌謠分為民歌和民謠兩種。民謠是用黎語和韻調吟唱的,多為傳統的古典黎歌,一般是5個音節一句,但每首沒有固定的句數,小調之類大體以四句為一首的較多。黎族民謠多是獨唱、對唱,用黎族特有的民樂伴奏,往往和音樂、舞蹈連在一起,歌譜曲,曲載歌,三者一體,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濃厚的古風。黎族的民歌是用海南方言和黎族韻調唱的,它是隨著黎族社會的發展和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派生出來的新黎歌。一般七言一句,四句為一首,稱為“四句歌仔”。較長的敘事詩四句一節,多節續唱下去。除了獨唱、對唱之外,還有齊雖、輪唱、合唱,并有樂器伴奏。黎族歌謠關于采用賦、比、興的手法,想象豐富,比喻貼切,語言形象,結構嚴謹,意境深遠,生動活潑。情歌在黎族民歌中為數較多,是黎族民歌中精湛的珍品。黎族人民吟唱歌謠,主要在喜慶的日子里,如建新房、舉行婚禮、節日戲會、訪親會友等場合,一般是男女對唱,往往唱到天明。在一些家族性的慶典上,德高望重的長者,也常常即席吟唱包羅萬象的經典黎歌,這種吟唱通霄達旦。
跳柴舞
黎族地區,山高林密,相傳祖先們建茅屋時,竹竿不斷從屋頂滑下,人們為避免打腳碰頭刺臉,便不斷地跳躍。這情形頗具趣味,逐漸形成了“跳柴”。“跳柴”,黎語稱“轉涉”。人們在曬谷場或山坡的地坪上,平行地擺開兩條小腿般粗的四方木(木桁條)或圓木,其上橫架上若干手腕般粗的圓木條,打柴者相對地雙手各執著一根圓木條的尾端,按一致的節拍將圓木條與四方木,圓木條與圓木條相互叩擊,這叫“打柴”。在有規律、有節奏的叩擊聲里,跳柴者在圓木條分合的瞬間空隙中,不但要敏捷地進進退退,還要自然地做各種花樣的舞蹈動作和表演,因此叫做“跳柴”。
錢鈴雙刀舞
黎族男子很崇尚武藝。錢鈴棍有兩尺長,兩端各系著一串銅錢。民間有錢鈴棍意喻扁擔,錢鈴意喻山蘭豐收(一種旱稻)的說法。舞時,身裝傳統服飾,一大漢手執八寸雙刀,與一手持錢鈴棍者對斗。閃亮的雙刀四面勇猛地向持錢鈴棍者佯刺,跳舞時,往往在一個特制的大簸箕里進行,刺者要有血戰到底的武士氣概,而擋者則需有臨危不懼的大將風度。
舂米舞
與粗獷剽悍的男子形成鮮明對比的黎族女子勤勞、溫順、柔韌。舂米舞正反映了這個特點。其實,在日常生活中,舂米者也就是舞者。以四人舂米為例:相對站立舂米的兩人,是右腿弓步站立的舂米動作;另一對是以雙足平立、腿膝時曲時直地舂米的動作。當其中的一對往木臼里舂米時,另一對便舉起舂桿撞擊臼邊;有的則用舂桿往木臼內舂一兩下,提舂桿時,在臼邊撞擊一下或數下;有的卻在臼餐撞擊。總之,要同時響起兩種不同聲音卻同一節奏的音律,使舂米聲和撞擊木臼聲,形成和諧有趣的"啯--啪!啯啪啯啯啪啪!啯啯啪"聲。有這種節奏感極強的"音樂"伴奏,哪怕是舂上三四個鐘點,也不覺得疲倦。這種歡快而挺拔的舂米動作,自然呈現出了健美的舞蹈姿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