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節日來歷:紀念屈原
此說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續齊諧記》和南朝宗懔《荊楚歲時記》。據說,屈原投汨羅江后,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終不見屈原的尸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為了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劃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托哀思,人們蕩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怕江河里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尸體,后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看來,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為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島過端午節除了吃粽子、劃龍船、舞龍獅之外,還有很奇特的一項民俗,這就是洗龍水。洗 龍水的涵義是與龍神同浴,海南當地人的說法是:洗早了,龍神還沒下水,是對龍神的不敬。洗晚了,洗的就不是龍水了,而是龍的糞水(因為當地人認為龍神洗完 澡也要解決一下生理問題,排泄一下)。傳統認為正午十二點是龍神入水開始洗浴的時刻,這時下水正好與龍同浴,才是真正的龍水,才能在沐浴中沾得龍神恩澤, 在接下來的一年之中無病無災、一帆風順。而且,在海南吃粽子還有一定的講究——吃粽子一定要吃完。如果粽子實在太大吃不了,就要和別人分著吃,絕對不能丟 掉,給長輩看到是要挨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