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省乃至全國有名的文化之鄉(xiāng)、華僑之鄉(xiāng)和將軍縣,是被世界譽為東方奇跡——宋氏三姐妹的故鄉(xiāng)。國外,特別是東南亞一帶,文昌市更是名聲遍傳。文昌市歷史悠久,據《瓊州府志》記載,文昌市的前身是西漢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設置的紫貝縣,屬珠崖郡。初元三年(公元前46年),漢元帝接受賈捐之建議撤銷珠崖郡后,紫貝即成廢縣。一直到隋朝大業(yè)三年。公元607年),才在紫貝縣故墟上設置武德縣。唐朝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改名為平昌縣。貞觀元年( 公元627年)改名為文昌市。據清代所著《廣東考古輯要》載:“唐武德五年分珠崖郡,置平昌縣。貞觀元年改曰文昌,以縣南文昌江設名”。文昌江即今文昌河。看來,說文昌是以水命名是符合歷史上命名習慣的。自唐貞觀元年改名后,文昌市建制并縣名一直沿用。1995年11月7日,經國務院批準,撤銷文昌縣,設立文昌市(縣級市)。文昌市歷代縣府所在地均設在文城鎮(zhèn)。文城鎮(zhèn)歷史悠久,至今還保存著宋、元兩代縣衙舊址,是一座名副其實的古城。而始具規(guī)模的城鎮(zhèn)建設, 是始于明代隆慶六年(公元1572年)。至民國十一年(公元1922年)拆城墻,砌護河堤,并在“ Y”形的文昌河兩岸建成了便民街、三角街、竹行街、樹東街和兩個小碼頭。解放后,城建規(guī)模逐年擴展,構成了一座具有南國水鄉(xiāng)特色的“椰鄉(xiāng)”和“椰鄉(xiāng)”之城。文城鎮(zhèn)歷來是文昌市教育事業(yè)的中心。據縣志記載,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知縣梁健安將書院義學合為一,改名“至公書院”,嘉慶十年(公元1805年)改名“蔚文書院”,為古代文昌的最高學府。現文城鎮(zhèn)有海南外國語師范、文昌市教師進修學校兩間中師學校和文昌中學、文昌華僑中學、文城中學三間完全中學。文昌中學是海南省乃至全國的有名中學。
地處熱帶北緣,氣候溫和。常年平均氣溫為23.9C,1月平均氣溫為17.5C,極端最低氣溫4.7C。7月份平均氣溫為28.2C,最高氣溫為32.4C。年平均日照2137小時,日照率45%。年平均降水量2361.3毫米。每年5~6月及8~10月為雨季,12月至明年4月份為旱季。年平均蒸發(fā)量為1872.7毫米。每年8~10月份為熱帶風暴及臺風盛行季節(jié),年平均受臺風影響2~3次,8級以上臺風平均每年有1.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