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水會守御所古城遺址位于瓊中北部黎母山鎮大保村委會,距離縣城營根約40公里,東距鎮政府僅1公里。遺址地勢較高,處于一片山丘之上,現被大面積的橡膠林所覆蓋,但城墻的輪廓依然清晰可辨,高約1米的土墻一眼望不到邊,當年的規模由此可見一斑。
站在土墻上放眼向南望去,前方大約4公里處便是連綿起伏的黎母山脈。城墻周長1180米,高2.16米,寬3米;東西相距600米,南北相距300米,呈橢圓狀,土石結構;建墻石磚為0.38米×0.18米×0.09米和0.28米×0.05米×0.9米兩種。只是古籍中記載的東安門、南平門和西安門等三個城門以及城墻上的四座城樓都已經無跡可尋,剩下的只是人們無盡的想象。
從古城南面的一個缺口進入水會所城,步行百余米即到水上市村,只有24戶人家100多名黎族村民,但都只會聽卻不會講黎語。問及他們的祖上,67歲的鐘耀群說“我們鐘家原是漢族人,祖先從福建遷來海南,后又從屯昌南坤一帶遷到這里,與當地黎族通婚后,我們也就自認為黎族了。”其他村民也都說他們的祖先是漢人。
“水會”一名從何而來?《萬歷瓊州府志》記載,“水會守御所在瓊山縣林灣都水蕉、大會二營之中”,所城周邊有2個兵營把守,足見其地位之重要。“水會”之名可能是從“水蕉”和“大會”各取一字組成。“水會社學”到底延續了多久?據清道光《瓊州府志》記載,它最晚在清代道光年間就停止辦學,但廢棄原因不祥,存在時間大約200年左右。一所能夠存在200年的學校,其影響力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