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島陽光充沛、雨露豐潤,為各種野菜的生長提供了最便利的條件,目前島上已發現的野菜就達二三百種之多,而最為常見的樹仔菜、革命菜、白花菜、雷公筍、車前草等,已經成為追求綠色、時尚、健康美食的現代人餐桌新寵。
亦食亦療野菜香
其實,從中醫角度來說,不少作為中藥材的植物,往往也是民間普遍食用的野菜,如中藥材“魚腥草”,在云貴一帶就是老百姓常常食用的一味野菜,民間又稱“折耳根”;而海南民間經常食用的“革命菜”,《本草綱目》認為其“安心氣,養脾胃,消痰飲,利腸胃”,有較好的藥用價值。就算是那些劇毒的植物,也具有藥用功能,只是食法和食量更為考究,稍有不慎甚至會有性命之憂。
擁有豐富南藥資源的海南島,南藥和野菜其實在很多時候也很難有嚴格區分。如四大南藥之一的野生巴戟,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入菜時大多配以屯昌農家黑豬筒骨、老雞(鴨)湯等,不但味道好,又同時兼具營養、醫療保健價值,在一次美食評選會上,“巴戟營養野菜”被中國飯店協會評選為“中國名菜”。
而推出“巴戟營養野菜”這道“中國名菜”的鄭立平,從小就跟隨從事南藥研究的父親鄭錦道學習南藥知識,在參加1983年至1986年海南中藥資源普查工作中,更是廣泛接觸海南眾多野生植物。幾年前由其發起成立的海南南藥野菜膳食研究會,現在已培育了海南本地、內地、國外的野菜品種100種左右,可以食用的品種達到五六十種,在市場上常年推廣的達到二三十種。
若論名氣,五指山野菜(又名樹仔菜、天綠香)的名頭無疑最響亮,早在多年前就已經暢銷島內外,熱銷時甚至比肉價還要貴,主產區五指山、瓊中等市縣更是把種植五指山野菜作為振興地方經濟的一大產業,成為海南野菜的代表。甚至連北方不少地區像青島都慕名到海南引進種植,采用日光溫室栽培后,也可以像海南島一樣一年四季均可采收。
地處海南中部山區的五指山,是海南野菜品種最多品質最好的地區,不但盛產樹仔菜,還盛產革命菜、四棱豆、白花菜、雷公筍、新娘菜等20余種野菜,從理論上說,這些野菜都可泛稱為五指山野菜系列。
嘗新嘗鮮野山珍
如果說過去吃野菜更多是環境、生活所迫不得以而為之,現在興起的食野菜之風,更多是為了嘗新嘗鮮,正如汪曾祺所說:過去,吃野菜是為了度荒,如今,吃野菜是為了嘗新。
在海南,分布最廣、食用也最為普遍的野菜有革命菜、白花菜、厥菜、雷公筍等,老百姓采摘也最為便利。其實,這些野菜大多也是我國分布最廣、食用最多的。如革命菜,又叫野茼蒿、安南草,是海南中部五指山區常年生的野菜,以其豐富、水靈的外觀,清香嫩滑的口感博得人們的喜愛。每年春、夏、秋三季,可摘其嫩莖葉、幼苗,炒食甜滑可口,味道極佳。據說當年瓊崖縱隊能在五指山區堅持革命,靠的就是這種野菜充饑,故名“革命菜”。
現在經營野菜的海南餐館里,野菜少則十幾種,多則二三十種。但如果沒有餐館人員的推薦,食客點擊率最高的無非是樹仔菜、革命菜和白花菜等有限幾個品種。難道是這幾樣口味更好、營養價值更高?老板坦言,非也。其實是因為食客就知道這幾樣而已。而其他味道更好、營養更豐富的野菜,則要靠店家推薦食客才會享用到了。
在海南,野菜最普遍的吃法是“打邊爐”,店家將不同種類的野菜搭配起來,食客在喝完骨湯、老鴨湯后將野菜放入爐中煮熟食之,野菜吸取肉湯的精華,在原汁原味又透出更多清甜可口;而清炒也是非常大眾化的一種吃法,如樹仔菜、四棱豆等野菜,最佳的食法是用蒜蓉清炒,色澤碧綠,清香逼人。
還有的野菜用來熬粥、炒飯,味道鮮美更勝普通蔬菜一籌。如從云南引進的野韭菜,在海口立平野菜谷被用來熬粥、炒五色飯等,這種野韭菜帶有一點韭菜味,但卻更多清香,與味道濃郁的栽種韭菜相比,味道更可口。尤為難得的是,因為野韭菜葉片較厚較有韌勁,能夠經受更長時間的煮或炒,也就更加入味。
的野菜,吃法總的說來與普通蔬菜無異,那是因為目前在海南常吃的野菜,大多沒有怪味道,即使帶一絲苦味的,也多在可接受之列。在國內一些地方食用的一些野菜,由于味道特殊或微帶毒性,就需要用煮浸的方法除去其怪味和毒性,一些味道較特殊的野菜,還需要浸泡一夜后再食用。
涼拌野菜
吃精吃細野味濃
當吃野菜成為一種時尚,眾多名廚也開始挖空心思將野菜做精做美,而原本生長于山野中的野菜,也就脫胎換骨成為席間佳肴,成為名副其實的野山珍。
如當年瓊崖縱隊用來充饑的革命菜,大廚們現在竟用瑤柱來為其裝點,搖身一變便成為“瑤柱革命菜”,從菜名上就有強烈的對比意味。這道菜要將革命菜放在鍋中用上湯煨,這時枸杞和瑤柱鋪在菜面上,它們的味汁自然就可以滋潤野菜,使其更加甜滑入味;而野菜又可以吸去瑤柱的腥味又無半點油膩,帶出了瑤柱鮮味。同時瑤柱又透出野菜的清香,食之自然野趣盎然,唇齒留香。
在廣州的海南菜館“大椰豐飯”,“上湯益母草”是很受歡迎的一道海南菜。采自五指山的益母草既是野菜也是一味很好的中藥材,但由于益母草吃起來有些澀澀的感覺,廚師們就采用湯浸的方法,使益母草的口感更加潤滑,食之更為可口,同時又保留益母草的清香。這道菜表面看有點像上湯菠菜,但又同時兼有營養和保健的功效,自然大受食客歡迎。
在這些菜品里,過去不起眼的野菜成為主角,往日的主角卻成為陪襯。主配角的調換,竟讓野菜吃出了如此情調,這在過去野菜用于充饑的年代,是無論如何也都想像不到的吧。
被稱為“海南野菜王”的鄭立平說,就在今年前,這樣的吃法在他看來已經是對野菜的最好詮釋。但現在看來,相當一部分營養豐富的野菜還是由于口感欠佳的原因備受冷落,要迎合現代人的消費潮流,野菜開發不應該僅僅停留在烹飪技藝層面,應該開發系列野菜產品。
正是在這一理念的引導下,今年,野菜月餅、野菜面條、野菜脆餅、野菜茶等系列野菜產品被開發出來。如野菜鮮漿面依據中華膳食養生理論,利用野菜含有較高維生素、膳食纖維、葉綠素等人體所需營養成分,具有刺激食欲、調節體內酸堿平衡等功效,將五指山采摘的畢拔葉、野香菜、土人參、超人參等野菜榨取鮮漿,與優質小麥粉加工成面條。而野菜脆餅則是在海南興隆獨特的椰香脆餅的基礎上,添加新鮮野菜、野菜鮮漿等制成。與椰香脆餅相比,口感帶有野菜特有的清香,不會太過甜膩,而且食后還會有一絲絲的回甘。
其實,正如周作人筆下《故鄉的野菜》里所描寫的,采摘野菜的樂趣遠遠大于食用的樂趣。但如今生活在大城市的人們,雖然可以享用到烹制精美的野菜,品嘗到營養美味的野菜食品,卻是很難享受到采摘野菜的樂趣了。
還好,生活在上的人們,不但可以在餐桌上品嘗各種精心烹制的野菜,更可以在周末閑暇之余,有機會到鄉里田間,甚至是五指山深處體會一番采摘野菜的樂趣。